沈帥青:病人屢爽約 醫院應設罰款制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01/03 00:30

最後更新: 2018/01/03 10:24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病人若約診後爽約,不但剝削其他病人應診的機會,亦徒增醫生工時,更嚴重浪費公帑。本港醫院早已有提早致電病人提醒應診,但有否需要如外國實行懲罰機制?

英國衛生部(NHS)昨日呼籲民眾如無需應診,應提早通知及取消。NHS指門診病人爽約率有上升趨勢,去年共8百萬人,比前年多出50萬,導致公共醫療系統每年損失10億英鎊(逾100億港元)。

本港亦同病相憐,伊利沙伯醫院曾指每月2千名新症病人中有近4分之1人爽約,早於2011年已更新電話系統,讓病人更容易取消預約,但其他本地醫院則4年後才陸續仿效,可見病人爽約問題向來未能受重視。

門診「甩底」不但剝削其他病人得到護理的機會,亦延長醫生工時,更無端降低醫院設備使用率而造成醫療資源及公帑浪費。

病人失約不但浪費公帑及自己金錢,亦白白延誤治療。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研究指,爽約者中只有7成會在重新預約後得到醫生診治,而耽誤治療直接增加急診室使用率,於己於人皆毫無益處。

香港醫管局規定,透過電話預約就診的人士若2個月內失約3次,則會被暫停使用該項服務,日後必須親自前往醫院約診。惟該項規定早自2008年起實施,局方一直以來並未推出新措施或更嚴厲方案降低病人爽約率。

多國已陸續實行懲罰機制嘗試減少病人爽約。按美國醫療保險(Medicare)規定,公立醫院有權向屢次爽約的病人徵收25美元(約195港元)的爽約費(no-show fee)。

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轄下醫院則徵收雙倍爽約費,亦要求爽約病人寫明為何未能出席就診及在24小時前通知院方,冀藉此制定方案協助他們準時到診。

更甚者,加拿大、中國內地等已設有黑名單制。以加拿大為例,屢屢失約的病人可被醫生警告,甚至拒絕接診,要求另覓醫生;中國內地多間醫院則明文規定病人若連續爽約3次而沒有合適理由解釋,將被「拉黑」拒絕接診。

英國政府表明不會考慮如美國設立爽約費罰款機制,但仍有用電話短信提醒約診者出席,以及在短信中告知病人爽約每年帶來的公帑浪費;所有價值20英鎊以上的醫院藥品更有貼上「由英國納稅人資助」(funded by the UK taxpayer)等字句以喚醒公民意識及責任心,帝國理工學院研究指成效顯著,每年可「挽回」至少5,800名病人赴約就醫。

本港醫院或難執行懲罰機制,因此仍以電話通知為主,但過去有指此舉令前台人員工作量大增,大可參考新加坡,利用iHiS數據分析門診病人失約概率,集中聯繫高概率爽約病人,確保他們會就診,亦可更有效提前取消預約,將騰空時段讓出予其他病人,方不致寶貴醫療資源白遭浪費。

減少病人爽約的措施

  • 真人提醒︰醫學期刊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》指,醫院員工親自致電提醒病人應診,無疑較電話錄音耗時,卻更有效降低爽約率
  • 適當獎勵機制︰醫療服務網站eVisit建議,可為準時應診的病人提供小禮品,例如每月舉行一次抽獎,亦宜提供優先約診權
  • 約診按金︰美國醫療集團管理協會(MGMA)表示,醫療服務者應在病人約診時要求支付按金,若病人準時應診則可退回
     

撰文 : 沈帥青